潮新闻 共享联盟·余姚 朱从谷 曹依 劳超杰 徐珊珊 记者 陈醉
在浙江宁波余姚市梁弄镇,出产一种红得发紫的水果新品种“樱桃王”,被命名为“梁弄红”。每年的樱桃季,四明山客如流,堵车是家常便饭。而很多慕名而来的“樱桃粉”并不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种樱桃新品种能在梁弄扎根的关键技术推手正是汪国云。
汪国云,余姚市林果首席专家、水果与特产团队负责人,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梁弄红”顺利通过省级评审,摇身变成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作为宁波市科技特派员之一,近20年来,汪国云一直从事果树与特产技术推广与科研工作。到目前,累计推广实用技术40余项,培育省级良种3个,获省部级科研奖近20项,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专著7部,获专利8项,累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超过20亿元,其先后获“国家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省突出贡献农技员”等荣誉称号。
杨梅“节育”20年
累计增收逾10亿元
杨梅是余姚市市果,种植史可溯至数千年前。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七千年前就有野杨梅存在。目前,余姚杨梅栽培区域覆盖全市19个乡镇(街道),拥有杨梅9.8万亩,形成以姚江流域两岸为走廊的特色产业带。
杨梅产量一年大一年小,果品质量不稳定,“大小年”现象一直困扰产业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汪国云会同浙江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通过近十年的科研攻关,成功总结以“药剂疏花”为核心的余姚杨梅大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彻底解决了杨梅“大小年”生产难题。汪国云也被广大梅农戏称“杨梅节育专家”。
2003年3月至2007年2月,汪国云在担任凤山街道科技特派员期间,通过技术培训、现场示范、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杨梅“大小年”平衡技术推广服务,培育穴湖、双河村成为宁波市杨梅专业村,杨梅收入年户均增收达到3万余元。目前,余姚85%以上的杨梅都用上了汪国云团队的这项技术,每年增加经济收益3000余万元。
在推广“药剂疏花”技术攻克杨梅产量“大小年”难题的基础上,汪国云还带领团队手把手教果农对杨梅进行矮化、疏枝,将培训课堂搬到杨梅树下。
“一开始,无论疏花还是疏枝技术推广,阻力异常大。”汪国云说,你若到杨梅山上,杨梅可以尽兴采摘,但你要把杨梅枝弄断,梅农会像弄断他自己的手脚一样心疼。“所以,当我们提出疏枝矮化时,一个自然村能有一户将信将疑配合我们,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他们的祖祖辈辈栽种杨梅,他们已然习惯了‘看天吃饭’。”
疏花、疏枝技术产出的杨梅品质出众,价格是普通杨梅的一倍以上。越来越多的梅农开始对科技特派员“深信不疑”。每到疏花、疏枝之时,甚至有梅农直言:“看不到汪国云特派员来,心里不踏实!”
打牢了品质根基,余姚杨梅成功申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记保护产品、国家集体证明商标等。余姚市也因此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余姚杨梅在年产量稳定减少的同时,产值、效益逐年递增,今年鲜果销售额突破3亿元。
杨梅实用技术不仅覆盖余姚梅农,还在省内温州瓯海、台州仙居等地广泛应用,同时在江苏、贵州、云南、广东、福建等地推广,累计带动农户增收超过10亿元。
汪国云的杨梅科研成果先后多次获得浙江省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宁波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一、二等奖。
培育“梁弄红”
新品种促增收
最近,梁弄镇汪巷村57岁的汪国武,被国家林草局聘为“乡土专家”。老汪说,如果没有科技特派员汪国云不厌其烦、毫无保留传授技术,就不会有他的今天——百果园占地500亩,集品赏、采摘、教育、科研、示范推广、旅游休闲于一体,旺季时每天最高客流量一两千人,年产值几百万元。
早些年,这位村民到姚西北临山镇砖瓦厂打工烧砖,1995年回乡栽种梨、桃等水果约30亩。由于缺乏技术,问题接踵而来,不是烂果就是果树枯萎,效益不高。
科技特派员汪国云通过技术传授、政策引导等,扶持汪国武走科技兴果之路,并与时俱进帮他引进樱桃等小水果。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周边农户纷纷效仿,区域樱桃等小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樱桃好吃树难栽”。为有效提升樱桃科技水平,破解产业发展困局,2007年3月起,汪国云会同当地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潜心樱桃等品种培育与关键技术研究。
樱桃成熟季,若遇雨,果实即裂爆,几乎绝收。为此,汪国云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广避雨设施高效栽培技术,使果农的收益提升5倍以上。其中,涌现出亩产值3万多元的梁弄百果园高效典型基地。
期间,科技特派员团队从省外引进的10多个樱桃品种中筛选出黑珍珠作为晚熟品种推广;通过10多年樱桃选育,“梁弄红”品种于2022年1月成功获得省林木良种审定证书,成为当年全省推广的主栽品种。目前,余姚市樱桃面积6000多亩,“梁弄红”等良种覆盖率90%以上,年增收2000多万元。
科技特派员的“徒弟”汪国武发家致富后,把“梁弄红”的种苗免费发放给村民,带领乡亲们念起了“共富经”。
2021年,余姚樱桃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主产地梁弄镇在2018年被授予浙江省农业特色乡镇。
科技播撒大地
成果广惠百姓
“桃树死掉,不能在原土壤上继续栽种,要先改土,就是把这个地方的土壤挖掉运走,运来新鲜土壤覆盖……”汪国云说,像这样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他一年至少要办10期以上,每期培训班学员少的有六七十人,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人。
如何改造传统水果特产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余姚水果特产市场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科技特派员团队负责人,汪国云立足余姚实际,结对100多个科技帮扶示范户,建立科技应用示范点,针对性开展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推广应用,扩大科技应用覆盖面,提升产业科技贡献率,助力水果特产产业健康发展。
期间,汪国云累计推广农业技术40余项,引进蜜梨等水果新品种20余个,参与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支撑项目等50余项;结对科技示范户120户,培养国家级种植“乡土专家”3人,建立蜜梨等科技示范点30余个,年均进村入户200余次,承担技术培训10期以上,解决了众多技术疑难杂症。
此外,汪国云指导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总面积5.2万亩;宁波市级以上示范基地12个,总面积11.5万亩;指导的余姚市江南葡萄农庄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十佳典范”。
在运用农技知识助力本地果农显著增收的同时,汪国云团队先后参与对口支援贵州黔西南(望谟县、兴义市)、黔东南(麻江县),重庆南川区、四川大凉山(昭觉县),以及省内丽水市松阳县等地,协力当地发展杨梅、蟠桃等新兴特色水果产业,帮助乡亲走共同富裕路。
数据显示,该团队累计在多地帮助引进优质杨梅种苗20余万株,引种葡萄、蟠桃等新品种8个,建立杨梅等特色高效示范基地6个。其中,1998年起参与帮扶的望谟县弄林村,改良杨梅面积1100亩,平均年产鲜果500吨左右,年产值200万元。目前全村已有259户农户参与到杨梅产业,农户销售杨梅最高收入的1.5万元,最低也有3000元。
2002年起汪国云参与帮扶的麻江县河山村,已发展杨梅基地2400多亩,成为全省的杨梅特色村。汪国云科技特派员团队在不同时期开展的技术帮扶工作都深得当地政府、百姓好评,央视以及当地媒体曾从不同角度予以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