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少子老龄化社会,该如何应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老年大学最新一期“乐学大讲堂”请来了上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马利中教授,作了题为《少子老龄化社会:中日共同应对的路径》的专题讲座。
视频加载中...我国已经由老龄化社会步入老龄社会
依据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联合国把老龄化的社会细分为“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的为“老龄化社会”,占比达到14%的,为“老龄社会”,占比达到21%的,为“超老龄社会”。
马利中教授指出,我国自 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日本晚了30年。不过,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的20 年,老年人口比重增速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未富先老等特点。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2019 年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76 亿,占世界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世界上每五个老年人中,至少有一个是中国人。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占13.5%。
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20056万),依据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如此庞大和快速发展的老年人口,必然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我国在步入老龄社会的同时,少子化趋势明显。
马利中介绍说,第七次人口普查体现出来的新趋势,包括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等。
202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1200万,总和生育率为1.3。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简称TFR)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通常,人口学界将总和生育率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将总和生育率低于2.1视为低生育率的门槛。
上个世纪70年代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一度超过6。到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经跌至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
马利中还列举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上海地区新年宝宝数据变化。
“1990年1月1日,上海共出生2784位宝宝,2000年1月1日出生380位宝宝,2020年1月1日,新年宝宝只有156位。”
2016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生育政策,相关部门预计每年出生婴儿数最低为2200万。实际情况是,2016年出生婴儿数为1786万,之后逐年下降。
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出生率为6.77%,自然增长率为负(-0.60%)。
956万是什么概念呢?
马利中打了个比方说,这个出生人口数量低于我国目前每年高考招生人数(2022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14.54万人)。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
马利中教授归纳了以下7个方面,包括劳动年龄门口减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储蓄率下降造成资本储备减少;消费市场规模萎缩;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医疗保健、生活服务需求增加;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财政负担加重等……
同样,生育率过低,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具体包括:
1、劳动力总量下降。而劳动力的不足会对未来的消费、创新等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2、部分行业将受冲击。儿童人口数量锐减,将导致部分行业收到冲击,如教育、妇幼医疗业等面临较大的资源危机。
3、人才甄选受到影响。生育率过低导致每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下降,从而导致竞争能力不足,不利于创新及竞争流动。
4、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压力大。生育率过低,导致可奉养老人的人口减少,家庭和社会面临较大的老龄化危机。
马利中介绍说,日本比我国早30年进入老龄社会,在应对老龄少子社会的政策选择,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正面临着超老龄社会的“2025年问题”。所谓“2025年问题”,是指日本战后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将在2025年全部进入75岁高龄老人的行列,届时日本将面临少子老龄化快速发展、人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严重短缺、需要护理老人数大幅上升、社会保障财政不堪重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积极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等经济社会支持体系和公共政策选择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
马利中介绍说,日本应对“2025问题”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修改《高年龄者雇用安定法》,确保老年人就业至70岁;实施推迟领取养老金激励机制,缓解社保财政负担的压力;出台“女性经济学”政策,鼓励已婚女性参与就业;加大引进外国劳动力的力度;鼓励以技术创新、开发AI折本和机器人来 弥补劳动力不足;推出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免费化政策,减轻育儿家庭负担,鼓励生育。
“日本应对2025问题的实践和政策选择,将为中国迎接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马利中表示。
马利中同时也指出,在少子老龄化社会应对方面,日本也有两点教训,值得吸取。
一是重催生,轻催婚。日本政府提供生育率的施策重点一直是促进已婚家庭生育,主要集中在育儿支持和工作方式改革方面,支持年轻人走进婚姻的举措被长期忽视。直到2013年,《突破少子化危机紧急应对》才将“支持结婚”纳入与“支持育儿”“工作方式改革”并列的提高生育率的举措。
二是重形式轻实质。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生育率的战略,出台了促进生育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从家庭相关社会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看,支出的财政规模很小。2003年实施《少子化对策基本法》之后,儿童津贴逐渐充实,托儿所等保育设施扩建等社会支出占GDP比重才逐渐增加。
关键词: